文明社会原理(全文连载:13)
2019-01-01 06:54:42
  • 0
  • 0
  • 0
  • 0

第三节 不同需求之间的均衡与转化

我们在分析文明社会中人的三大基本需求时,是单独一项一项加以分析的,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三大基本需求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互不关涉的,而是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换句话说,这三大需求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在同一个人身上,是三者彼此之间保持着一种大致均衡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三大类需求之间的相互均衡与相互转化关系。

这里所谓的均衡关系,指的是这三大需求同时作用于一个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采取任何一个日常的、非紧急性的行动时,都必须对这三大需求同时加以考虑(尽管可以有先后次序),而不能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需求,而完全忽视其它。这是因为,这三大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若你完全忽视某一个需求,这个需求就会转化为另两个需求,依然对你产生影响。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禁欲主义(禁欲主义产生的原因,我们下节会讨论),也出现过不少为了满足自己的禁欲主义的心理需求而放弃自己大量的生理需求的特殊的人。但所有这些人,无论怎样只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完全不考虑、完全放弃自己的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生理需求,否则的话,他就会死亡,而他所要坚持的心理信仰也就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素食主义者而不会产生禁食主义者的道理。

我们再看一下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之间的转化关系。让我们先来假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外出的游客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旅行,当地的饮食极不卫生,吃了极有可能致病,而不吃则很安全。这位游客就面临着选择: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饥渴需求而吃喝一顿从而损害自己的安全需求呢?还是应该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不去吃喝任何东西从而损害自己的生理需求呢?显然,有两个因素决定着这位游客的选择:一个因素是这位游客的饥渴程度(生理需求方面),另一个因素是可能致病的严重程度(安全需求方面)。这两个因素他都要考虑到。假如这位游客饥渴程度不高,完全可以忍受,那么不论获病的概率是高是低,病情是重是轻,他都不会去吃喝一顿(安全第一)。但假如他的饥渴程度很高,如果不马上吃喝的话将会对他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到了他的安全需求了),这时就要看吃喝从而获病和不吃喝从而因过度饥饿而影响健康这两者哪个程度更严重了。这个游客显然会两害相权取其轻。但假如这个游客都快要饿死了,那么不用说,不管获病的概率是高还是低,病情是重还是轻,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先去吃喝一顿。因为此时他的满足饥渴的生理需求已经转化为自身的安全需求了,或者说他的生理需求已经和安全需求合为一体了。这正像俗话说的,“穷人忧温饱,富人忧安全”:穷人不是不忧安全,而是因为他的温饱问题已经威胁到他的安全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比较极端的,只考虑心理需求、不考虑安全需求的情况。历史上的人类学家常会见到在某些偏僻地域的部落中,有着强烈的血亲复仇的传统,即,当甲部落中的某个人被另一个乙部落中的人谋杀了的话,这个甲部落中的人就一定要派出一个代表去谋杀掉乙部落中的一个人,以示报复。这种必须给对方以报复的风俗(心理需求),实际上从其起源上来说,也是为了吓阻对方今后的谋杀行为,从而满足自身的安全需求。但是,如果乙部落中的人也产生了同样的风俗,也如法炮制,这样长期彼此循环谋杀下去,即双方都只考虑满足自身的风俗(心理需求)而不考虑其它需求,则最终有一天甲乙两部落的人们都会死光。在这种情况下,甲乙两部落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只有一条路了,放弃或者降低自己的复仇的风俗(心理需求),而注重考虑一下各自的安全需求。

同样,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如果一个有着传统宗教信仰的国家被一个异教的外敌打败并占领,假设这个外敌对被占国的人民实行斩尽杀绝的政策,那么人民会毫不犹豫地拼命反抗。但如果外敌对被占领地区的人民给予和过去(占领前)同等的安全保障和生活保障,而仅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信仰,那么被占领者就要把自己的三大基本需求通盘地仔细考虑一番了。如果反抗获胜的概率很大,就积极反抗;如果获胜的概率很小,就消极反抗(即:表面服从并改变信仰,而内心则悄悄地坚持旧有信仰)。再假设外敌如果能给予被占领者更大的安全保障和更好的生活保障(与被占前相比),且如果被占领者能改变自己的传统信仰的话,这种保障还会进一步增加,那么,一般来说,或快或慢,绝大多数的被占领者就会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了。这是因为任何理念系统都将随着生活的现实而不断得到修正;任何心理需求也将随着它为之服务的另两种需求的满足程度而改变自己的需求强度。

我们再来看两个具体的历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多种需求同时并存的现象。例如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爆发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学生运动。在这个漫长的“造反”运动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安全方面的需求(反“越战”,拒服兵役),又可以看到生理方面(性解放)和心理方面(民权、反文化)的需求。再比如在近代中国(1840-1949)长达百年的反帝斗争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安全需求(防止亡国灭种)和生理需求(改变贫穷的处境)以及心理需求(反对西方文化)同时并存。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似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在任何一个人类社会中,在每个社会成员的身上,这三种需求都同时存在,相互均衡,相互依赖,不可能完全去掉其中的任何一种需求(只具有单一需求的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也就是说,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的,而是彼此间相互强烈影响着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或者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说,三大需求实际上具有着一种共同的本质,这个本质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肯定”,或“自我保存”。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是为了满足动物性的自我保存,而心理需求是为了满足社会性的自我保存。而人类之所以结合成一个社会来生活,归根到底也是为了每个个体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存。总之一句话,三大需求在保障自我生存上是相通的。

那么,我们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比较重要的推论,即,在一个社会中,不可能只存在一种仅能满足人类某一方面基本需求的工具(无论是自然工具还是社会工具),而必定存在几种能满足不同需求的不同工具。若要强制性地仅使用一种工具来满足不同的需求的话,那么,这个工具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属性必然发生变化,从而转化为另一种工具来发生作用,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