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明社会中的人
我们已经知道,文明社会主要是依靠社会工具系统来组织社会化分工协作的,而三大社会工具系统本身以及它们的作用对象又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来组成的,那么首先,三大社会工具系统对于其所由构成的那些活生生的个体人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符合这些要求的人是无法组成一个工具系统的。其次,一个个具体的活的个人的特点,必然会对三大社会工具系统的特征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三大社会工具自身和它们的作用对象之间的互动的特征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对这三大社会工具系统各自的特点、以及整个文明社会的运行特征展开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先来简单分析一下文明社会中一个个单独的活的个体人,看看他们都具有什么样的基本需求和什么样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人的三大基本需求
不言而喻,三大工具系统都是由人创造发明出来的,而人们之所以创造出这三大系统,是为了更好地组织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那么,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都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的需求呢?三大工具系统产生后,又会对这些基本需求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般来说,每个人类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类个体都有如下三方面的最基本的需求:
1、安全需求;2、生理需求;3、心理需求。
安全需求比较好理解,避死求生是每个生命体的本能,当然也是人的本能,而且满足安全方面的共同需求很可能就是人类之所以组成一个社会来分工协作、共同行动的最初动机。因为无论是对抗身躯庞大、异常凶猛的野兽(原始社会中),还是戒备怀有敌意的外族人群(文明社会中),组织起来联合行动的力量总是要远远大于分散的单独行动的个人力量。
在这里仅需要指出的是,安全需求有不同的层次。最极端的低层次安全需求是,必须要有生存的可能,哪怕这种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最极端的高层次安全需求就是百分之百的人身安全。当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的安全需求都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根据具体情况而上下浮动。为了讨论问题的简便,一般来说,我们假定,刚脱离动物界时人的人身安全系数方面的极端低层底线要求是50%,成熟的原始社会大约为75%,而文明社会中人的安全系数需求的底线是87.5%[注①]。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安全需求的具体内容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拿当代社会(21世纪)来说,如果物价上涨过快,超过12.5%,或失业率过高,超过12.5%,这些都会使当代人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从而极易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总之,安全需求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内容会逐渐从确保人身安全演化成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准不再降低。
至于生理需求,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玩等方面的需求。显而易见,生理需求也有不同的层次,如维持生命的层次,温饱小康的层次,以及舒适享乐的层次等。显然,组成社会以便分工协作来生产各种能满足各自生理所需的物品,比一个个单独的个人自己来分别生产自身生理所需的一切用品要有效率得多。因此,更好地满足各自的生理需求也很可能是人们组成社会的最初原因之一。[注②]而且,人类生理需求的内容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例如,拿“住”的需求来说,开始是要求能遮风避雨,后来是要求冬暖夏凉。再拿“行”的需求来说,开始是马车就行,后来是汽车才行,现在又是飞机才能满足需求了。总之,人的综合生理需求最终演化成了一种要求生活水准不断改进的需求。而一旦生活水准不再继续提高了,例如,拿当代文明社会来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零了,那么这同样也会引起人们的不满。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方面:心理需求。我这里所谓的心理需求,是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风俗习惯及理念系统灌输的作用,在其内心生成了一种心理思维定势(近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价值观”)。此思维定势一经形成,就会使人产生出一种愿望,一种需求,要求一切人(包括别人和他自己)的言行都符合这个思维定势。如果符合了,他就会十分愉快(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如果不符合了,他就会十分愤怒(对别人)或内疚不安(对自己),因为他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进一步地,当社会中其他的人违反了他的价值观并因而受到惩罚时,他也会十分愉快;而如果违反了他的价值观却没受到惩罚,他就会十分愤怒,并表示不满。同样,当他自己遵守了价值观并从而受到了别人的赞美时,他也会十分愉快;而如果他自己遵守了价值观但却没有得到别人的赞美、甚至反而受到了指责,他就会不高兴甚至愤怒。
总之,从外在的角度来看,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希望得到社会上其他人的赞美和肯定;从内在的角度来看,心理需求是指一个人总希望他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他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显然,人的心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心理需求,从直接原因来说,不是促成人类结合成一个社会来生活的原因。心理需求最初是为维持一个社会服务的,也就是为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服务的(前面讲过,人类组成社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再换个角度来看,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是天生的,是先产生的,而心理需求则是后天的,是后来才产生的。更具体说,人类在组成社会之前是不具有心理需求的,只是在组成社会之后,做为组成社会后的副产品,人类才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需求。并且,随着人类对社会生活越来越依赖,语言越来越复杂,以及风俗习惯及理念系统越来越强大,人们的心理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最终完全脱离了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而彻底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种需求,并且不再明显地具有为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服务的属性了。
总之,如果说上述的安全需求及生理需求也是动物界所具有的(动物界为了满足这两种需求也可以本能地组织成最低级最简单的社群或社会),那么,心理需求则完全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最后,需要再指出的是,人的心理需求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心理需求,一种是内在的心理需求。所谓外在的心理需求,是指一个人需要得到周围其他社会伙伴认可、尊敬的心理需求;而内在的心理需求,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的言行完全符合自己内心所信奉的某种思想理论的心理需求。一般来说,原始社会中的人们更多的具有外在的心理需求,而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则具有同等强烈的外在心理需求和内在心理需求。并且,一般来说,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内在的心理需求强度往往会不断加大(详后)。
正像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一样,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这里也把人们的心理需求划分为几个层次。先说外在的心理需求。外在心理需求的第一个层次为避免周边的人们对自己的批评谴责;第二个需求层次则要求较高,不仅不要遭受批评,还要求能得到周围人对自己的赞扬肯定;而第三个需求层次则更高,不仅要在自己的生前避免指责、得到赞扬,而且要求在自己死后也能得到后人们的赞美和表扬。
内在的心理需求同样可分为三个层次,为了简便,这里我们以思想家们的内在心理需求为例来说明。例如,思想家们在小时候对奇妙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许多个“为什么”,满足这种好奇心就是第一层次的内在心理需求。随着思想家的成长,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最终信奉了其中某个理论,愿意为宣传它而尽力,这是他的第二层次的内在心理需求。而有的思想家则更进一步,随着他的不断成熟,他已不满于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并最终历经艰难,自己独创出了一个他认为更完善、更接近真理的思想体系,愿意为了它的创造和应用推广而奉献自己的一生,此时的他就已产生了第三层次的内在心理需求了。而且,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而只要求在自身内心深处不存在丝毫的内疚,自己的一言一行全部符合自己内心的思想体系和价值标准,从而永远(无论是面对上帝还是面对今人及未来的人)处于问心无愧的状态。
当然,无论是外在的心理需求还是内在的心理需求,其内容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人们的信仰及价值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一个人来看,他可能早期信奉一种价值观,而晚期则信奉另一种价值观。就整个社会来看,同一种思想或行为在某一个时代中是受指责的,而在另一个时代中可能就是受赞扬的了。另外,风俗习惯主要影响人们的外在心理需求,而理念系统则主要影响人们的内在心理需求。因此,原始社会中的人比文明社会中的人,一般来说,具有强烈得多的外在心理需求。因为原始社会人们的外在心理需求受一元的风俗习惯的强烈影响,而文明社会人们的外在心理需求则要同时受风俗习惯及理念系统的双重多元的影响(也可以说,外在心理需求被内在心理需求抵消掉一部分)。我们这里只强调指出一点,在文明社会中,在许多人,尤其是在社会精英们的身上,外在的心理需求和内在的心理需求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冲突,也就是说,有时做一件事会得到周围人的赞美,但却和自己内心所信奉的某种理论观念相冲突。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将在第五、六章予以详细的讨论。[注③]
下面,我们把不同社会的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对照如下:
动物社会 原始社会 文明社会
安全需求 √√√√√ √√√ √√√
生理需求 √√√√√ √√√ √√
外在心理需求 × √√√√ √√
内在心理需求 × × √√√
图中“√”的数量表示某个社会成员该种需求在其综合总需求中所占的权重(这里,我们设定动物社会、成熟的原始社会和成熟的文明社会成员的综合总需求是相等的,总权重均为10个“√”)。可以看出,动物没有心理需求,而原始人没有内在心理需求。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际生活中的情形是复杂的,有时候某种需求会以另一种需求的方式曲折地表示出来。例如两个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之间爆发宗教战争,这既有可能是要满足彼此的心理需求,但也有可能是要满足彼此的安全需求,甚至其中还会有生理需求的因素(如对商路的争夺)。总之,人们的某个行动往往是由多个需求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口头上所宣扬的不一定是真的、唯一的需求。
最后,我们在后面几章的讨论中将会逐渐看到,行政系统更主要的是对人们的安全需求产生影响,市场系统则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人们外在的心理需求要受风俗系统的制约,内在的心理需求则主要受理念系统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