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三大系统对人的基本要求
前面,我们分析了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一些基本需求,下面,我们再换个视角,来考察一下作为文明社会的构成要素的三大社会工具系统,它们都具有一些什么样的“基本需求”。
在这里,所谓社会工具的基本需求,是指作为一种工具系统,它们对使用者提出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做为文明社会中的人,具备了哪些基本条件,才能够使用这三大社会系统,符合了哪些基本要求,才能保障这三大工具系统的启动运转。
那么,行政、市场、理念这三大工具系统,对其使用者们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和条件呢?简单来说,三大社会系统要求其使用者们必须具备三种基本心态和三种基本能力。
首先,人们,至少是绝大多数的人,必须经常具有戒备的心态,才能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认识到行政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换句话说,只有在具备警戒心的人群中,行政系统才能顺利“出生”。其次是,人们、至少相当部分的人,必须总是具有好强的心态。或者说具有“好胜心”。只有在经常具有好胜心的人群中间,市场系统才能顺利运转,并刺激人们不断去追求更胜人一筹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好胜心是促使市场系统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最后,人们、至少是其中少部分人们,必须有好奇的心态,简称“好奇心”。只有在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们中间,理念系统才有产生、发展并不断壮大的可能。换句话说,好奇心是理念系统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
除了具有“警戒心”、“好胜心”、“好奇心”之外,人们还必须拥有一些基本能力,才能正常使用那些社会工具。这就像任何一件自然工具,都要求其构成的材料具备一定的属性、其使用者具备一些基本能力一样。那么,三大社会系统,都要求其构成者和使用者必须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呢?
简单来说,它要求人们具有强大的模仿攀比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能够在彼此之间进行严格的比较,例如,是否均等,另一方面,也能够比较出彼此之间的能力大小、品格优劣。显然,这种模仿攀比的能力,对于行政系统(建立等级制)、市场系统(产生竞争)和理念系统(对比分析)的正常运转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人们必须具有较强的预期幻想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能够对于那些现在虽然没有发生、但却在将来会发生的事物做出预期,并根据自己的预期来决定当下所应采取的行动。同样显然,这种预期幻想的能力,对于行政系统(建立奖惩机制)、市场系统(非同时同地的交换)和理念系统(预言未来事物)的正常运转都是非常重要的[注⑦]。
最后,人们还必须具有基本的推理试错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于行政系统中的发出命令者(做出正确决策)和执行命令者(对领导者的优劣好坏进行判断)、对于市场系统中的交换中介(对市场走向进行推测)和最终交换者(对交换中介进行评判)、对于理念系统中的导师(创建新理论)和信徒(对新旧理论进行判断)都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上述的警戒心、好胜心、好奇心,以及攀比能力、预期能力、推理能力,那些即将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原始人,是否已经具备了呢?我们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从逻辑角度来说,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否则,这些原始人将永远跨不进文明社会的门槛。(这就像我们推断,所有新生的原始人都具有掌握语言的能力,否则他们将永远学不会语言一样)。
为了更充分地、更本质地理解文明人运用三大系统的基本条件,让我们再稍微讨论一下文明人这几种心态和这几个能力的来源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动物人,也就是即将跨入原始社会门槛、或刚刚跨入原始社会门槛的人, 我猜想,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已经具有较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和警戒心。这三种较强烈的心态特征,是大自然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那些无论是在外部的、以前未打过交道的野兽面前敢于争斗、还是在内部混杂交配的情况下敢于争夺配偶的动物,也就是好胜心更强一些的动物人,才能更多地留下自己的后代。同样,也只有好奇心更强一些的动物人,才能更愿意仔细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更愿意尝试一些新的办法,从而才能最终导致火的发明、畜牧及农耕以及陶器和金属工具的出现。最后,只有那些具有较强警戒心的动物人,才能成功地避免被凶猛的野兽偷袭吃掉而存活传续下来。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具有极强的好胜心和好奇心的情况下,也只有具有相当警戒心的动物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大致保持一种均衡,在敢于争斗敢于尝试的情况下,又不至于过于冒险,不至于把自己的行为变为一种要么胜利要么死亡的代价过高的赌博,从而最终能提高自己在险恶的环境中的生存概率。总之,三种心态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我们所继承下来的动物基因那里。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三种能力的来源。让我们来看一下原始社会中的人们。原始社会中的人无疑继承了动物人遗传下来的好胜心、好奇心和警戒心,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他们又产生了若干以前的动物人所不太具备的能力特征。先说预期能力。动物人当然也有一定的预期能力,但一般来说,这种能力较弱,所能预期的时间长度也较短(只能预期十几年、几个小时、至多几天后的事情)。而原始人则具有强大得多的预期能力,不仅预期的事件内容更详细,而且所能预期的时间也更长(可以长达一年、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出现,导致原始人对将来会出现的具体结果(工具制造出来后的具体样子、农业和畜牧业经过一定时期后的最终收获数量)以及所需的漫长时间(农业需一年,畜牧业需几年、十几年)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进行较准确的预期。另一个是由于原始人语言的发育成熟,可以使原始人相互之间就未来会出现的事物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预期能力与动物的好奇心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好奇心导致农牧业,农牧业导致预期能力。
除了能够预期,原始人还具有强烈的攀比倾向和强大的攀比能力。虽然我们可以说,动物人也有的有模仿转化来的攀比倾向,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的发展中,在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的长期影响下,原始人的攀比能力和攀比倾向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事事必须均等,物物必须均等。我既不能比别人多,也不能比别人少。我比别人多了,或比别人少了,都会导致我与别人相当强烈的冲突。
再说基本的推理试错能力,原始社会末期的原始人,一方面,在漫长的或成功或失败的各种种植、饲养和反复的手工制作中,逐渐培养出了具体的对事物进行较复杂因果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所尝试的期望消灾免祸的各种各样或灵验或不灵验的祭祀祈福活动中,抽象的试错推理的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
总之,文明人是由原始人发展来的,而原始人又是从动物人发展来的,文明人就必然继承了原始人及动物人的诸多特征。当然,除了这三大心态和三大能力,在第五节中我们所论述过的文明人的诸多其它特征,其来源也都无非是动物人和原始人或者通过基因、或者通过风俗文化遗传给我们的,这里就不再一一去讨论它们的具体传承步骤了。
这里我们只需知道,人类漫长的动物生活和原始生活经历,不仅促成了人类对文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文明社会的产生准备好前提条件。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动物人中发生的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那么人类的原始社会就无法出现;而如果不是原始社会长期培育出现的预期能力、试错能力和攀比能力,那么文明社会也最终建立不起来。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算是从根本上弄通我们之所以要讨论文明人的特征及其来源的最终原因。